▲王东文教授在手术中
4个月前,王东文卸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一职,来到深圳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近日,他出现在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公示名单中,被认定为国家级领军人才。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引进的领军人才,王东文教授是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及“中国最具影响力医生影响力排行榜”,在肾及肾上腺手术领域位居TOP10,具有丰富的机器人手术经验。
这位临床和科研两不误的大咖,给深圳带来的不仅是一流的泌尿外科技术,还有他长期在临床工作中的科研成果和精神。
术前3D重建系统让患者安心
王东文的科研成果源于他在临床的细致观察。
“患者拎着装有CT片子的袋子,辗转于各家医院,一转医院又得重新拍片,折腾得很。怎样能让患者不拎着CT片子来回跑?”王东文说。
为此,当时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东文带领该院泌尿外科数字医疗团队历时三年研发了数字3D重建系统。在该系统的帮助下,无论患者是在哪个医院拍了CT片,只要把他的CT片子放入机器中,机器即能以三维的手法构建出腹膜后腔虚拟的解剖结构,医生和患者都能看清该区域的解剖特点。手术团队根据虚拟数字模型和实物模型,制定出手术方案,为术前精细诊断、术前规划、术前3D模拟、术中定位导引,以及数字解剖、医学教育等提供更深层次的帮助。
来到深圳后,王东文也带来这一系统,希望能让深圳患者受惠,帮助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高医学技术水平。
血管三维重建保术中少出血
“解决术前规划问题,还要保证手术的安全性。”王东文的科研又往前走了一步。据其他医生介绍,王东文做手术向来干净利落,出血量只有3ml至5ml左右,但并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如此。“要让手术尽可能少出血,就要十分清楚患者的血管构造。”在现实中肾脏动、静脉血管变异并不少见,医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出血。
如果能在术前对患者的血管构造有了解,术中的安全性就多了一层保障。基于6年系统化三维重建技术应用经验和600余次肾脏血管三维重建经验,在研究了258例符合条件的病历资料之后,王东文研发了个体化肾血管评估应用系统。
该系统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准确获取并直观再现肾血管解剖信息,医生在术前就能预判血管处理难度,做好详细的术前规划,这有助于医生在术中更精细地操作,以确保手术更安全。系统的敏感度很高,准确率达9成。
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可以通过云平台运用这一血管评估应用系统。
荧光剂识别癌性淋巴细胞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存在着一些难题,如何避免遗漏转移的癌性淋巴结?如何避免清扫非癌性淋巴结?
为此,王东文想到荧光剂。在没有荧光剂时,肉眼观察下癌性淋巴结和非癌性淋巴结很难看出明显区别。在注入荧光剂后,在细胞荧光腹腔镜模式下,可疑转移的淋巴结发出清晰的绿光。医生可以一眼认出癌性淋巴细胞,不仅可以尽可能完全切除可疑淋巴结,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使手术更加精准,疗效更加确切。
据介绍,王东文是国内较早应用荧光显影技术的泌尿外科医生。来深圳后,王东文已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开展该技术。日前,由他亲自主刀,在泌尿外科主任田军的配合下,深圳市首例荧光显影辅助下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手术顺利完成。
目前,王东文以该科研项目——《ICG共轭偶联PSMA在前列腺癌手术中实时精准定位的基础研究》申请深圳市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
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搞科研
临床和科研冲突吗?
王东文获科技进步奖9项、实用及发明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当别人在喝咖啡的时候,我就利用这些时间搞科研。”
在王东文看来,科研和临床并不冲突,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问题,两者相辅相成。科研的气氛也会为科室带来正向影响,形成学习型科室。科研是一种深度学习,既能解决问题,也可以促进年轻医生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
爱科研的他对深圳的期望很高,“这里是科研新技术的高地,是科研的热土,我很希望能在深圳继续科研活动,真正为病人解决问题。”王东文说,他的科研项目也期待着能在深圳市场化,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