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是肿瘤患者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而静脉输液则是化疗的“战斗通道”,选择适合的“战斗通道”将改善肿瘤患者在化疗时的就医体验。
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已常规开展的中心静脉输液方法有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CVC(中心静脉导管)等,但对于部分患者(如日间化疗病人)仅静脉给药一天,中心静脉血管通路存在许多相对不便利的因素,用留置针也存在很大的药物外渗风险,易造成血管不可逆的损伤。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院首次引进了迷你中线导管(10cm)置管技术,并于4月26日在静脉置管护理门诊成功开展了深圳市首例迷你中线导管置入,获得患者的好评。 梅女士今年53岁,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与癌症斗争很多年了,梅大姐在做化疗前,需要建立“战斗通道”。梅女士表示,以前为了化疗在其他医院有置入过输液港,拔除输液港后又做了一次PICC且需每周维护一次。因为家里住的远,每次维护都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地铁转公交才能到医院。尤其到了夏天,PICC贴膜覆盖处因出汗瘙痒难耐,皮疹也很严重,虽然拔除PICC已经半年多了,但是皮疹留下的疤痕还清晰可见,更为头痛的是每个疗程只打1天的化疗,但每周却要做1次PICC维护。这些经历都让梅女士感到身心疲惫,焦虑万分。 我院静脉置管护理门诊为梅女士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综合了梅女士的治疗方案、血管条件、既往置管史及个人意愿等原因,经过置管团队严谨探讨各种方案,最终决定采用经超声引导下,加速塞丁格技术置入迷你中线导管,以此作为该患者目前的最佳静脉置管方案。梅女士也是我院引进迷你中线导管(10cm)置管技术的首位获益者。 2021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定义外周静脉长导管(长PIVC),又称迷你中线导管,是置入浅表或深处的外周静脉,通常在短PIVC不够长度,无法对可用静脉置管时使用,可采用传统的置管技术或更先进的操作(如加速塞丁格技术)置入。指南中提出,不可使用中线导管持续输注发疱剂、PN或极端PH值和渗透压的液体,但是在间歇性输注已知的刺激性和发疱性药物时,需要增加对置管部位的监测,这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间化疗患者的输液难题。 迷你中线(10cm)导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减轻患者负担,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完善了我院静脉输液工具的多项选择,标志着我院静疗水平迈上新台阶,打开了静脉治疗的新篇章。 END 编辑 | 党政办公室 来源 | 静脉置管中心